本文转自:呼和浩特日报
筑巢引凤育英才
——呼和浩特市推进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赋能高质量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 若谷
近日,由呼和浩特市教育局主办的内蒙古自治区第二批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工作室授牌仪式举行,黄咏梅、杨美兰等六位名师名校(园)长工作室正式启动,各工作室围绕教育教学改革、学校管理创新与青年教师培养制定三年规划,通过“专业引领—辐射带动—集群发展”模式,发挥骨干人才的示范效应。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413个‘双名+’研修共同体、379个‘名师+’研修共同体,组建34个‘名校(园)长+’研修共同体,形成‘集群式’成长生态。”呼和浩特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活力之源,更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坚持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统揽,加快推进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完善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和教师发展体系,厚植人才引育沃土。
在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呼和浩特分校的高中英语课堂上,教师满明月以课文《Life Behind the Lens》为基础,将教材文本转化为多维互动场景,带领学生走进虚实融合的英语世界,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英语实践热情。
满明月毕业于墨尔本大学,2021年通过考试进入学校,成为该校英语学科的骨干力量。她带着国际化视野回到家乡,运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让呼和浩特的孩子们在课堂上触及更广阔的世界。“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吸引我来此教书育人的主要原因,呼和浩特市出台的优惠政策为我提供了更多发展机会和生活保障。我希望能在这个广阔平台上施展才华,助力学生成就精彩人生。”满明月说。
一直以来,呼和浩特市教育系统始终坚持把人才工作摆在抓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2024年,呼和浩特市累计招聘引进教师1387人,其中“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占比达到三分之一,建成并挂牌413个“双名+”研修共同体。今年,计划引进人才和公开招聘教师1702人,逐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人才要靠引进,更要靠培养。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大力实施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持续强化培养培训,构建服务型培训体系,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6月3日至20日,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与新城区教育局联动,开展北京市卓越校长班及新城区中小学驻校研修调研活动。调研团队走进市第二十一中学和新城区东门外小学、名都小学,深入了解各校办学特色与育人模式,围绕教学创新、师资建设等展开深度探讨,挖掘学校管理与教学实践中的亮点,为校长专业成长及学校优质发展赋能。
“自2024年1月新城区入选教育部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以来,北京市新时代名校长发展工程选派的40余名中小学校长及教师已走进新城区10所中小学开展深度研修,有效拓展了京蒙两地教师的办学视野和理念。”新城区教育局副局长白瑞凤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开展驻校研修活动,组织各校校长和骨干教师赴北京的学校深入学习,切实提升校长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据悉,依托京蒙教育协作“三一三同”项目,呼和浩特建立了10个中小学“京蒙协作骨干教师工作室”,辐射带动100名青年教师成长。同时,启动了中小学“卓越教师、领航校长”培育项目,委托国家级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基地组织实施,项目搭建了以“名师、名校长+”领航研修共同体为代表的常态化交流平台,形成“学—练—提”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截至目前,呼和浩特教研员中高级教师比例已提升至65%,完成国家级、自治区级重大课题96个,教研工作切实走在了教学前面。通过全市“学科中心组”成员遴选工作,612名骨干教师组成了覆盖各学段各学科的“学科中心组”团队,其中义务教育(小学)259名、义务教育(初中)123名、高中121名、中等职业学校109名,有力助推教师专业化成长与学校教研水平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完善符合教育行业特点的教师招聘制度,加大教育部公费师范毕业生引进力度,建立教育部‘优师计划’专项招聘制度,打造教育系统人才引进品牌效应,引导不同类型的学生在不同的赛道发挥优势,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呼和浩特市教育局总督学张红表示。
如今,呼和浩特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有力的举措,持续锻造高素质专业化教育人才队伍,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插上“人才翅膀”,向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稳步迈进。
富灯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